最近去家庭學校(Home School)活動小組參加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科學展示課,感觸頗多。孩子們根據興趣和年齡分組,年齡分布從8歲到11歲,內容通過生活中的現象涉及物理化學,例如:可樂氣球、Bleach的秘密、檸檬電池、導電原理、密度和相容的關系、氣球爆破的秘密等不同的主題,因為孩子們平時不去學校,是在家裏上課的。每周只有一次家庭學校活動小組聚會,主要是家長交流教育心得和孩子們根據年齡段不同,參加Group活動,彌補家庭學校孩子平時缺少多人交流機會和不方便進行需要Group一起舉行活動因人數不夠而不能達到理想效果的缺失。因為我是其中一個家庭學校學生們的私人教師緣故,有幸接觸到這樣特別的教學方式和受教育的學生。據作為這次科學展示課的責任教師是我的學生家長,她告訴我,像這次活動,孩子們從篩選題目,搜索資料,尋找材料,到反復試驗,乃至準備展示,整個過程耗費了近五個月的時間,每周花 2-3 個小時,大概50小時左右的時間,盡管很長,但孩子們非常喜歡,在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感覺非常值得。

例如,可樂氣球,孩子們把一小包Emergen-C倒入盛有1/4可樂的可樂瓶中,把氣球套在可樂瓶上,很快發現氣球吹起來了。看著一個10歲小胖子忙碌的樣子, 我問他這是為什麼? 他告訴我, 這是因為Emergen-C裏有NaHCO3和酸,遇到water會產生CO2,而可樂中本身就含有CO2,因此,它們相遇就會產生大量的CO2氣體,於是氣球就被吹起來了。看他瞪著大眼睛很認真地樣子,我不禁忍俊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學生Timur,他是一個特別愛動腦筋的孩子,他除了準備了一袋檸檬、幾枚一先硬幣、幾根鍍鎳的釘子、電線、鈕扣電池和LED元件等,當然還煞有介事的準備了電度表,起初我僅認為只不過是一個簡單的電路串聯,使LED發光,解釋液體可以導電而已,後來我才發現,他在串聯過程中並沒使用電池,但LED居然亮了。我以為自己沒看清,就又讓他做了一遍,他取出一個檸檬在手裏團搓了半天,然後用小刀切了一個小口,把1Cent的硬幣查了進去,在硬幣處的另一邊插上了釘子,並且同樣處理了三個檸檬,然後用電線把一個檸檬的1Cent硬幣和另一個檸檬上釘子聯在一切,一切準備停當,最後聯上了LED,而此時LED又亮了。

我好奇地請教:“為什麽沒用電池?”

他指著我認真地說:“這就是電源。你看,這是positive(+),這是negative(-)”,他分别指著硬币和釘子說。“這裏有‘Ion(離子)’,會動地,燈就亮了”他認真地說。

“那為什麽是檸檬,一個檸檬可以嗎?”我微微一笑地問。

“因為檸檬裏面有‘Acid(酸)’,蘋果、土豆和其他水果也可以的!一個檸檬不會亮,三個才行,我試過很多次了!”他更認真地告訴我,儼然是一副小科學家的樣子!

家庭學校可能對大部分人來說還是有些陌生的,但實際上在北美約有1%-2%的學齡孩子是在家上學,在加拿大約有6萬孩子。孩子們從小就開始在家長的引導下開始接受教育,和學校上學的孩子一樣,他們有自己的教學方案、計劃和嚴格的學習時間表。可以說他們的課程是完全意義上的私人定制、全滲透性課程,從語言的聽、說、讀、寫,到歷史、地理、藝術,基本上教育方案是交互滲透的,其內容的深淺與嚴密邏輯關系被模糊了,語言表達並未嚴格意義的年齡細化,孩子如海綿般的自然吸收著各種各樣的知識,古希臘大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說過一句話:“求知是人類的本能。”,孩子們通過耳熏目染,通過身體力行,通過聆聽、閱讀了解世界,滿足了對未知世界好奇的自然需求,因此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說是一種自然學習方式。因為是在家庭中完成,家庭成員關系緊密,許多知識點的獲得和家庭生活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從而使將“求知”和“學習”這兩個詞匯很好的變通成為等同觀念,解決了在大多數人腦海裏這兩個詞匯的沖突性,全滲透式的培養方式改被動為主動,使“學”、“用”之間再不矛盾。從某種意義上講,家庭學校是理想狀態下一種課程內容優化教學法的體現,但真正意義上的操作確實十分不易的,對家長的知識結構,教育方案制定、執行、管理能力等各個方面都有巨大挑戰。

在這裏,我並不想特別評論這種教學模式和學校教學模式的是與非,我更想講的從兒童個性化課程設計角度談一下家庭學校帶給我的啟示。

眾所周知,琢玉启智教育致力於兒童教育、教學方法研究與教材、教具開發,以及“滲透式”“愉悅”教學法的推廣。琢玉苑推出的課程也是琢玉苑原創、原編教材,強調目標、效率和方法。同樣從此角度出發,提供給這所拥有四個年齡段不同、中文基礎不同的孩子的中文教程也同樣是量身定制的。

這所家庭學校孩子們的中文教程是特別訂制的。這個家庭有四個孩子,母語是英文,因為這個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崇尚閱讀,且母親的英文底子極好,因此,孩子們的英文閱讀能力極佳,大孩子的英文寫作能力也不錯。他們的年齡分別是12歲、10歲、8歲、4.5歲,中文程度不同,老大的識字量大概在500字左右,能夠閱讀小短文,中文寫作需要學習;老二次之,老三識字量不大,老小則中文和英文幾乎是兩個系統。原計劃是老小不上課,三個大孩子每人單獨一小時課程,但我認為孩子上課,只有師生互動是不夠的,孩子之間也需要互動,因此就做了疊合方案:前三個孩子每人2小時,小孩子是0.5-1個小時,定位是撿漏(即小孩子能學多少,是多少),四個孩子一共是3個小時。時間進入是不同的,老小是前0.5-1小時(視孩子上課的適應度而定,但常常他很有的參與感,能夠堅持1小時);老三是前2小時;老二是2小時,但是從0.5小時開始,老大則是後面的兩小時,因此她有單獨的半小時提高她的中文欣賞和寫作,有時候,老二也加入聆聽討論。

鑒於孩子的不同情況,我為孩子們設定的不同的定位目標:老大的定位是進一步提高識字量,及閱讀欣賞與寫作;老二、老三以提高識字量為主,老二開始簡單寫作;老三定位為琢玉基礎字識、認、讀、寫;而老小側重中、英文基本詞匯融合。教材選用的是琢玉自編教材(80%的原創),以兒歌和古詩為主,兼有小文,內容涵蓋文化、生活、季節、節日、自然等等,對孩子而言,朗朗上口,貼近生活,容易記憶。可以說是完全針對海外孩子打造的中文教材。同樣的文章,但對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側重,孩子們玩著、表演的節目,在培養中文語感的同時,采用獨特的琢玉畫字法讓孩子們快速、巧妙的記憶漢字。

說到琢玉启智教育的課程,熟悉琢玉启智教育(琢玉苑)的朋友們知道,它是原創的、趣味的、開心的,同時是符合孩子們的自然接受度的,但卻的確是較同齡孩子的學習速度要快、學習內容要高,不管是琢玉數學系列(琢玉珠心算、琢玉心算、快算),琢玉趣味中文、還是琢玉美術都是如此。

以琢玉启智數學系列而言,琢玉启智教育的定位是補差,而不是補習。因為琢玉启智始終認為,作為業余課程,第一,不可替代孩子正常學校課程,課下沒有必要和孩子搶時間學習重復的內容;第二,玩耍是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孩子需要有效的課程,以便留出時間去玩耍;第三,提高綜合能力才是學習的根本。但學校教學有它的優勢,但同時有它的短板,以本地小學數學教學而言,孩子的心算能力和國內同齡孩子相比普遍相對較弱,而從某種意義而言,計算和數感時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因此,琢玉启智教育側重於培養綜合能力的心算和快算,這些東西學校不會系統的講,但對於孩子確是十分有用的。為了避免國內算數教學的題海戰術,琢玉苑更多采用的是遊戲。因此,與其說琢玉數學在教數學,不如說琢玉启智教育只是借助數學的殼以獨特方法提高孩子的關註力、記憶力、反應力、變通力,同時引導孩子思維力,這些能力會真正為孩子們的未來插上翅膀,當然、數學能力的提高只是水到渠成而已。

眾所周知,語言和運動對於孩子腦發育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遊戲永遠是孩子不可拒絕的誘惑,因此琢玉課程裏兒歌和遊戲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因為有了這兩個元素的參與,枯燥的數學再不枯燥,遊戲中競爭性和參與感,使孩子的自我認知得到肯定,會更願意參與其中,也正是這樣的理念驅使,琢玉映像算(琢玉珠心算)已經完成了傳統常規珠心算的脫胎換骨,只留下常規珠心算中最精華的部分,更多增加了許多更實用、更有力於孩子學習能力的元素。

趣味在兒童課程的教學和設計中往往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大家都接受的事实。但真正能做到既有趣、同時滿足教學目標往往並不容易,這一點在海外中文教學設計,尤其是撰寫中中就是更加的不易。這主要體現在:

一是與大陸、臺灣能有较好中文环境的地方相比,海外缺少語言環境,盡管華人家庭孩子也說中文,但是詞匯相對貧乏、簡單,孩子一旦開始上幼兒園,尤其是讀小學以後,孩子語言出現混搭,尤其是在多語言區域,如蒙特利爾,孩子們會自然選擇他們熟悉的英文、法文詞匯表達,往往一個句子裏出現不同的語言,這時候如果家長們不註意及時糾正,孩子的句子結構會出現順序混亂,起初或許作為成人的我們會覺得有趣而一笑了之,但長期就會出現語言問題。

二是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是一種工具,不但是為了表達、交流,同時承載著傳播文化的重任。尤其對於海外長大的孩子而言,一旦他能掌握一種語言,可以說就打通了一個世界,文字是獲取這種知識最古老,同時也是最簡潔的方式。如果再加上隨著年齡增長所不可避免的文化認同性需求和深層次心理歸屬感的要求。

三是目前海外中文教材缺乏海外孩子熟悉的生活場景,很多的表述和孩子們的生活脫節,對於孩子理解內容是有困難的。

因此,針對上述海外中文教學中的語言語感、語境培養、文化傳承滲透與生活場景方面輔助等方面現狀,《琢玉趣玩中文》原創教材進行了嘗試性試驗,而“琢玉映像畫字”的教學法讓孩子把方塊字當玩具,在千變萬化中發現學習漢字的樂趣,在識字、猜字的過程中,找到快樂和自信心。琢玉启智教育推出的《琢玉趣玩中文》立足海外孩子學習中文設計,內容豐富,既有常識、生活,又有傳統、文化多方面的知識。

學習是因為對知識的渴求,它是人之本能,快樂是一種人生態度,琢玉启智教育就是讓孩子們享受這種快樂的地方!

本文原载于《七天》“琢玉教育专栏”(20141123),作者:琢玉(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